通过组装、搭建、运行机器人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,这是目前业界对机器人教育的普遍认知。随着人工智能近两年来在国内受到持续的高度关注和热议,作为学生们熟知机器人的重要措施,机器人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其实,机器人教育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萌芽。从 1954 年 Devol 发明的工业机器人开始,到 1989 年麻省理工大学创办了名为 6.270 的课程,再到 2013 年世界机器人协会举办的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,机器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人们的生活,用于扩展知识、开发智力、提高儿童动手能力的机器人教育,也渐渐成为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。
日前,在 2018 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期间,在由科普中国网主办的《科技新参》主题沙龙上,机器人教育专家和企业界代表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读。
机器人教育该如何划分?
在交流过程中,机器人教育的分类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。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晋认为,机器人市场每一块都有生存发展需求,有需求就会有人去做,存在即有道理," 从根源上来讲,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流派,是因为中外文化基础不一样。" 在杨晋看来,机器人教育按照装置分类可以分为套件类和非套件类。
对此,作为企业代表,泺喜科教副总经理南广学则以材质划分,他认为,机器人按材料的不同,分为木、铁、铝等不同的材质,而按照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。但如果按照软硬件分类,则可以分为三类:硬件、软件、软硬件一起做。
南广学的观点得到了另一家企业代表的认同。米奥思(天津)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姚亮提出,做机器人教育一共是三大类:一个是偏硬件,一个是偏软件,然后是软硬结合。姚亮认为结构部件能够体现出机器人的特点,比如点亮一盏灯,不用做一个实体灯,只需要把软件编程进去就可以,虽然不用动手做灯,但需要动手编程。
然而,不论如何划分,机器人的基础教育不能缺位。
机器人教育三大流派
其实,早在十几年前,国家就早已出台了涉及机器人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。根据资料显示,为了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,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将 " 人工智能初步 " 与 " 简易机器人制作 " 分别列入 " 信息技术课程 "、" 通用技术课程 " 选修内容。教育部新制定的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( 实验 ) 》也提到 " 收集资料,了解机器人在生产、生活中的应用 " 的要求。由此可见国家对机器人教育的重视。机器人作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,促进学生思维发展,创新能力训练的有效工具,在教育界逐渐得到认同。
目前,教育机器人在中国尚且属于新兴市场,但是可预见的光明未来为这个市场引来了大批的投资者,市场也应经形成了相应的格局。
据市场研究发现,我国目前的教育机器人市场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流派— " 乐高系 "、" 韩国系 "、" 中国系 "。
1、武林霸主 " 乐高系 "
乐高系于 2006 年进入中国市场,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,目前乐高每年有 6000 万的收入主要来自售卖器材,旗下机器人培训机构有 200 家加盟店,由加盟商出售培训课程。加上国际重量级赛事均使用乐高器材,乐高的品牌影响力可想而知。
它的 "4C" 教学模式,根据皮亚杰建构主义,杜威 " 思维五步 ",布鲁纳 " 发现式 " 教学等著名教育理论方法,形成:联系 ( connect ) 、建构 ( construct ) 、反思 ( contemplate ) 和延续 ( continue ) 。
2、中规中矩 " 韩国系 "
韩系机器人教育以乐博乐博为首,虽然进入中国市场时间没有乐高早,但凭借成熟的教育体系,在 2008 年进入市场后迅速扩张,成为机器人教育的第二大门派。
韩系机器人侧重于对编程的理解,在搭建和结构方面并没有乐高一样系统化的课程和教学。它的教育运用建构主义原理、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流畅感理论,乐博乐博独创了 "P-D-C-A" 教学法。"P-D-C-A" 本是项目流程管理中的一个理念,乐博乐博将这个理念融入到机器人课程流程中 ( 情境导入、探索体验、反思学习、总结重构 ) ,十分吻合孩子获取和建构知识的特点。
3、明日之星 " 中国系 "
中国系的代表机构是钟鸣和哈工大机器人等等。这类机构多半和公立学校有一定关系,在学校渠道售卖产品,属于教育资源类的培训机构。机器人教育市场前景明朗,引来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投身其中,所以我国现在也涌现了一批机器人教育的公司。
在结合乐高系和韩国系教育的基础上,根据中国孩子教育的现状和国家政策,不停在调整和完善教育体系,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担起机器人教育的半壁江山。
夯实机器人教育的基础
通过对现场嘉宾们的交流进行梳理不难发现," 思维培养 " 成为机器人教育的核心所在。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,成长期的学习,形成善于思考与表达的思维模式,养成勤于动手与发现的学习习惯,通过兴趣引导,运用科学的培养手段,夯实机器人教育的基础,对于起步较晚、教育资源不均等机器人教育现状,无疑是未来的重中之重。
如同王友娟所言,国外机器人教育普及较早、系统很成熟,国内机器人教育虽然处在发展期,但是近几年来发展速度很快。特别是二孩时代的到来,以及年轻一代父母对子女创新教育的重视,未来的机器人教育必将打开新的局面。